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的是工资分配制度,三次分配制度协调联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点击本站其他相关内容,共同学习吧!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工资分配制度,三次分配制度协调联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三次分配制度协调联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作者:方向明、覃诚(分别系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教授、助理研究员)
当前,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通过三次分配制度协调联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一
初次分配由市场主导,依据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行之有效的分配方式。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不同区域、行业、群体的资源禀赋和能力不同,必然会带来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正视初次分配后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须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高素质培养为引领,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瞩目,但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打造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能。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产业化联合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延长产业链,丰富乡村业态,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农村集体经济优势的发挥对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集体所有制涉及基本经济制度、农民财产权益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年开始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区)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优势,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成员利益分享机制与社会保障职能。
培育高素质农民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当前农村地区人才匮乏,农民现代科技技能掌握不足,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亟须提升。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协同推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现代农业技能培训、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培养和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行动。
二
再分配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转移支付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提高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收入和福利,改善全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在二次分配过程中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量力而行的原则下尽力而为,加大再分配环节的“三农”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建立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必要举措。中国系统性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起始于年逐渐废除农业税后,目前已覆盖农业生产、流通、存储与消费、贸易的全过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向农业农村生产基础设施的倾斜力度,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适度超前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统筹衔接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对外投资政策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当前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需要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和医疗条件均衡化发展,逐渐建立全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保事项便捷“一网通办”,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道路、水电、通信、燃气等同网同规。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衔接,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我国目前施行的社会救助政策,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是无条件以贫困家庭为瞄准对象的保护性减贫政策,低保的瞄准精度和福利依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探索建立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制度,就是要通过科学设计的积分制度综合测量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精准识别贫困家庭,破解瞄准偏误问题,条件设置重点向儿童教育和健康等人力资本项目倾斜,防止出现退出即返贫的现象。
三
第三次分配鼓励企业和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募集、捐赠、资助、义工等慈善公益方式对所属资源和财富进行分配,有利于改善现有的收入结构和财富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慈善与乡村振兴有着内在亲和性,当前发展“三农”慈善公益事业,应鼓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慈善,培育农民的慈善意识。
鼓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是扩大乡村慈善服务范围的重点。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社会主导,重在充分发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鼓励企业回乡参与乡村慈善,开展扶贫助力行动,把更多就业岗位和收益留在乡村、留给农民。优化非政府组织外部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其在人才、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拓宽其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范围。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城乡社区组织、单位可以在本社区、单位内部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这为乡村社区慈善提供了法理依据。未来应探索编制乡村慈善社区创建地方标准,丰富公益慈善参与渠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慈善,加强公益项目的信息公开和反馈。
乡村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应将传统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与现代慈善理念相结合,注重宣传引导,培育农民公益慈善意识,进一步调动他们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不断拓展慈善捐赠途径,鼓励村民参与慈善活动,但必须充分尊重个人意愿。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年月日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工资分配制度,改善收入分配关键要靠制度改革 ♂
改善收入分配关键要靠制度改革
本报记者 周雪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提交了推动制定《合作社法》的建议。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也建议加紧制定《合作社法》,为全面发展多种形式合作社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支撑。
此外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共同富裕,改善收入分配关键要靠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城乡合作社促进共同富裕
“在农村,合作社就是推动共富的第一动能,除了发展科技和生产力以外。”程恩富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程恩富一直关注共同富裕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程恩富说,当前,我国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大力发展合作社将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陈惠雄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农村面临留人难、农田水利设施老旧失修、部分土地荒芜、土地分割零散、机械化程度低亟待提升等问题,信用社、供销社、合作社可以促进农村、农业发展。陈惠雄建议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程恩富看来,制定一部调整范围更加广泛的《合作社法》势在必行,这样可以调动更多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因素。为此,他建议加紧制定《合作社法》,将城镇合作社的法律地位真正明确下来,增强城乡居民对合作社的信任和信心,更多地参加合作社,为共同富裕凝心聚力。让合作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为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
扩大民生支出促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和进步,必须通过改革形成一套制度来保证国家权力始终为此根本目的服务。
央行研究员宋鸿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少粮食和谷物进口,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能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王小鲁强调,须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再分配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差距,给低收入居民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当前,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与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财税体制、要素市场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制存在的问题直接相关。改善收入分配关键要靠制度改革。
王小鲁表示,公平的市场竞争促进效率提高,做大全社会的蛋糕。应当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当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改善收入分配。针对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中占比偏低、最终消费占比偏低的情况,政府支出结构有必要从占比过高投资和行政管理支出,向扩大民生支出、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转移,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加快。
工资分配制度,三次分配制度协调联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工资分配制度,三次分配制度协调联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