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的是公摊面积比例,100平方米的房子,套内面积只有一半?公摊怎么“摊”|媒体札记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点击本站其他相关内容,共同学习吧!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公摊面积比例,100平方米的房子,套内面积只有一半?公摊怎么“摊”|媒体札记
公摊面积比例,100平方米的房子,套内面积只有一半?公摊怎么“摊”|媒体札记 ♂
平方米的房子,套内面积只有一半?公摊怎么“摊”|媒体札记
摘要
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却发现套内面积只有多平方米;购房时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公摊面积,收房时却变成了%……近期,《法治日报》关于青岛市民李某房屋维权的报道,让“公摊面积”这个话题受到热议,呼吁“取消公摊面积制度”的声音也再度出现在舆论场上。
本来设想的是“开开心心收房”,没想到却被公摊面积给“绕”进去了,现实生活中,青岛市民李女士“一半房子都摊出去了”的遭遇,不见得每个人都会碰到,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公众对于购房时需要承担多少公摊面积多有诟病,之前也有政协委员提议取消公摊面积。尽管社会上对此建议仍有不少争议,但公摊面积给购房者带来的疑惑和困扰,需要得到正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计算房屋大小和房屋售价的一种方法,公摊面积制度的存在,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商品房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公用建筑设施的需要,公摊面积的产生难以避免。换句话说,离开了一些必要的公共配套设施,小区和房屋的舒适程度、安全系数等都要受到影响。此外,现阶段对“取消公摊面积”持反对或保留意见的人士认为,一时取消容易,但重新选定计算方法,依旧绕不开建筑设施中的公摊部分。在开发商那里,取消的公摊面积,依然可能以房屋溢价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决定了当下针对公摊面积的讨论,不能是一场意气之争,现阶段仍然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寻求更加妥帖的解决方案。当然,公众的安全感同等重要。正如《新华日报》一篇评论所形容的,“买房人之所以觉得自己花了冤枉钱,是因为为莫名其妙的面积买了单,等于你买支铅笔只拿了个铅芯,买棵青菜只拿到个菜心,买件皮袄只拿到了马甲。”“稀里糊涂、晕头转向、惴惴不安”——不少公众之所以对公摊面积有这样的观感,根源还在于担忧公摊面积过多而使用面积过少,多花了钱却给开发商、物业“做了嫁衣裳”。
在购房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规则不透明等原因,一些开发商会利用公摊面积大做文章,让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损害。这也是为何“取消公摊面积”的观点在舆论场上不时出现的原因。不管这种想法有多少现实可行性,但至少它喊出了一部分买房者的心声,也反映出解决公摊面积争议的必要性和紧迫程度。
“公摊不能乱摊。”光明网发表的评论指出,“公摊面积该不该取消,着眼于公摊面积的积弊,或侧重于取消公摊面积后不可避免会出现的计价标准混乱(目前房价、物业费、暖气费等都是按建筑面积计量),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说到底,不能让购房者掏了钱却对公摊面积构成不明不白,更不能任由开发商玩擅自变通却凭仗‘最终解释权’侵犯购房者权益。”
“公摊面积应‘摊’明白‘摊’规范。”《中国消费者报》的评论提到,“就眼下而言,完善公摊面积制度更具现实意义。厘清公摊标准,引入惩罚赔偿,有关部门也应监督物业企业落实公摊收益。”红星新闻的评论也指出,“公摊面积一再被诟病、被质疑,意味着当务之急是要明确产权意识、夯实侵权必究。”“标准和明细一定要‘晒在太阳下’,监管还要跟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很多人反对公摊面积,并不是希望取消公共区域,而是想真正实现明白消费,买了一平米,就得到一平米。”澎湃新闻的评论文章提到,“在这种前提下,公摊面积制度短期内应不断完善。长期来看,逐步改革过渡到按照套内使用面积计算,也应该提上议程。”
按照套内使用面积计算的思路,也得到其他媒体的关注。今年月,针对争议之中的公摊面积制度,《经济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一是解决套内建筑面积相同而住户使用面积不同的问题。二是解决住户使用面积不透明问题。”同时,该文还提到,“转变为以套内使用面积交易很难一蹴而就,可以分步骤、分阶段逐步进行调整。当务之急是,堵住当前公摊面积带来的漏洞,加大监管和审核力度,对公摊面积的设计和测量标准进行统一、规范、细化,切实保障好广大购房者的利益。”
目前,只有真正看到公众的顾虑,消除公摊面积制度可能给消费者埋下的暗坑,防止开发商以公摊面积之名浑水摸鱼、蒙骗消费者,才能让人们买一平米房子,获得一平米的安心和欢喜。所有的制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未来,面对公众的合理诉求,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权衡各种破题之策的利弊得失,用渐进式的手段,逐步缓解社会关于公摊面积制度的争议,让公众能够安居乐业,不再为买房时可能遭遇的“消费暗区”而发愁。(白毅鹏)
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众号
公摊面积比例,买大户型才体会到26%公摊有多夸张 ♂
买大户型才体会到%公摊有多夸张
之前万科高尔夫的邻居发圈说收房了,于是留言恭喜。寒暄两句后,邻居问我是不是已经装修好了,想过来参观参观。答应他后过了两个小时,邻居两口子就到我家里了。
大概有一年时间没见,但现代化通讯工具让我们的沟通仍然没有隔阂。参观了一圈,邻居觉得我们房子好大,比他们今天收房的“万科海鲜传奇”的房子还要大一些的样子。我说不可能吧,因为之前就知道他们买了那边平的房子,再怎么样也不会比我们平的房子小吧?邻居说那边是%的公摊,实用面积仅有多个平方。好吧,我这房子加赠送面积后,实际面积也有多个平方。那确实比他们大一些。
%的公摊在武汉的高层住宅里看来算是一个正常数字,之前买房的时候看到比这个公摊比例还要大的楼盘比比皆是,记得华润和福星都有%的楼盘。大家有点习以为常了,像我买的这个公摊几乎为零的二手房,大家反而觉得不正常了。
当年买高尔夫的时候就知道其实公摊也挺大的,只是才个平方,而且当年的万科舍得赠送了一些面积,才显得没那么夸张。
感觉现在的开发商算公摊就像过家家,大概的依据就是总楼层数,电梯数,绿化覆盖和他们的想象。良心点的%到%,黑心的到%他们还觉得自己亏了。
现在大家买房都上百万,然后几十万都被这看不见的东西给搞没了,为公摊这个事情扯皮是经常上新闻的。
发明公摊的人可能是霍英东,但是推广开来的人一定是李嘉诚。这个制度被国内很快模仿起来,现在已经是房地产商掠夺民间财富的一个利器,所以很多人骂李嘉诚也不算无的放矢。
又聊到了车位,邻居说那边车位大概万一个,一个月的管理费。如果租的话大概就是一个月,车位充足,他们大概率是不买的。他们的算法是停车一年千,二十年万,二十年后还住不住那里都不好说的。
关于这个事情,咱也不敢随便说,只是在高尔夫抢车位把自己搞怕了。刚入住高尔夫的时候,车位也是非常充足,可越往后车越多,前几年抢车位都抢的没有夜生活了。
我还是建议他们在有预算的情况下购买车位,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价格的不稳定性太大,万一哪天户均两台车呢?车位费不又上天了?能买则买吧。
他们今天收房的时候交了多的物业费,这个价格是一年的,可能还免除了一些装修期间的费用,实际物业费是块/平/月。
物业费也是个很多人买房没考虑过的东西。现在武汉物价局对物业费有了明确规定,但是很多小区都是按顶格来收的。至于更高的也有块一平的,那个属于历史问题,物价局不管了。如果遇到低的,您就偷着乐吧。
这么一算,他们这个套内面积的房子,加一台车子,每个月什么也不做,就要交给物业公司大洋。这钱还真不少,都赶上部分地方租一个月房子的费用了。
邻居说买这房子就是为了两个娃上学,但现在要求多了很多。要转户口过去,大的想转学还得等有学位空出来,感觉好绝望。
金银湖居住环境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小学不行,教育质量跟不上,学区不好。如果金银湖学区跟常青一样,房价至少还得涨。高尔夫有一所小学就在北门,但很多邻居还是因为娃上学的事,搬家到后湖,常青或者长港路了。希望未来几年金银湖在这块能有所改善吧,也不能只双减,不加强学校建设嘛。
最主要的是聊了下软装,万科的硬装一直都那样,大差不差,至于标准能不能达到他们说的价格大家又都不是傻子。而且精装修的价格可是算了公摊那部分面积的,这是最不能理解的。
更搞笑的是只有一个设备平台,邻居要装中央空调的话,就只能把装好的吊顶拆了。太无语了,万科的设计师也不过脑了。
嬉笑怒骂后,邻居其实还是满意的,毕竟房子没有烂尾,还能按时交付,在现在这个时候已经难能可贵了。
啰哩啰嗦这么多,就是想说,买房不能听销售忽悠,房地产自媒体人员也应有从业者的良心,不能每次写文就只说房价和位置相关的内容。像公摊,车位费,物业费,绿化率,学区和附近商业体等这种很多买房者没关注的东西更应该有所提醒。
现在说房价看起来是降了,但对开发商来说,降的只是公摊的那一堆空气和数据。买家不如卖家精这事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
公摊面积比例,神秘的公摊 ♂
神秘的公摊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丁文婷 “我花了平的钱买了三房,最后住上的是不到平的小三房。”在上海,一位抢到了某高分网红盘的购房者既兴奋又惆怅,“万花在了看不见的公摊上”,没办法,他选择范围内的几个新盘得房率都在%上下。
一般情况下,商品房的得房率在%-%,这意味着,购房者买下一套平方米的房产,套内面积大约为-平方米。如果在一二线城市,相当于花费上百万元购买公摊。
购买公摊可以理解,毕竟购房者同时也需要电梯、楼梯、过道等公共设施,真正令广大购房者不能理解的是,花费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购买的公摊一直是团“迷雾”,你不知道它包括什么,怎么算出来的,却要以它为基础,缴纳物业费、取暖费等大部分房屋日常开销。
不仅仅是购房者有疑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便是和商品房公摊直接相关的设计师、测绘员,也只了解自己工作范畴内的部分,不清楚公摊面积、比例的完整来源。
作为一个年年抢占热搜的话题,公摊面积到底由谁说了算?是不是一笔糊涂账?为什么不同小区甚至同一小区的住宅公摊面积、得房率会有大小的差异?按照公摊面积交物业费,到底合不合理?
公摊面积谁说了算?
尽管大家对公摊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究竟包括哪些部分,更搞不清楚自己居住的房子,公摊面积比率是否就是开发商给出的那个数值。
所谓公摊,是根据年建设部(住建部前身)发布的《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试行)》划分的,具体包括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和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以及其他功能上为整栋建筑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等。此外,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也被计算入公摊面积之中。
而公摊面积系数也不是开发商预先设定的一个%或%,而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有着年测绘经验的房产测绘员赵天明介绍了计算公摊面积的过程:先是以栋为单位,计算整栋建筑物的总公摊面积,再以各户的套内建筑面积为比例分摊给各户承担。
公摊面积是由有资质的房产测绘单位测量出的。赵天明介绍,一般来说,如果是预售房屋,公摊面积需要进行“预测”和“实测”两次测算。预测是在房屋建成之前,测绘单位会根据开发企业提供的合法合规的建筑图纸进行测算,此面积可用于房屋预售,即购房合同的面积。而实测则是房屋建成之后,测绘单位实地进行测绘,采集外业数据,再进行测算。这个面积也是最终给购房者的交房面积,即不动产办证面积。
“开发商需要凭测绘机构出具的测绘报告,录楼盘表系统(包括楼层、房号、房型等信息),才能取得预售许可证,进行销售、网签,非常严格。”赵天明说,测绘机构都是房管局规定认可的,根据甲、乙、丙级别不同,所能测绘的面积大小也不同。
赵天明所在的城市,每个区都有自己的测绘队,仅为房管局提供测绘服务,不对市场开放,而房产测绘有着明晰的质量审查流程,从自检、互检、质检到上级审核,以保证测绘质量。“所以在房产测绘阶段,开发企业是做不了什么‘操作’的。”
另一位在房管局旗下测绘机构从事房产测绘十多年的测绘员也表示,每一个平方米的计算,都是根据房产测绘实施细则操作,并且由软件根据公式推算而来,“我们属于房管局,不是市场行为,并没有利益关联。还带有一定的行政行为,在测绘方面不敢乱来”。
不仅在测绘阶段,在房屋最初的规划设计阶段,公摊面积的设计也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某大型房企设计部门负责人李欣告诉经济观察报,项目规划设计要依据建筑设计统一的设计标准,比如楼栋中走廊的宽度、大堂面积大小,需不需要设置电梯工休息室等,也都要依据相应的建筑设计防火等规范设计,这都属于影响公摊面积的因素。
此外,这些项目规划设计的最后审查权在政府部门手里。一家民营设计院的住宅设计师张磊告诉经济观察报,每个项目的规划方案会有天的公示期,在公示期内,如果有质疑,可以对方案问题进行反馈。如果在购房时对开发商提供的公摊面积有质疑,购房者也可以去当地房管局进行咨询。“一般情况下,房管局会要求开发商对公摊面积系数是否按照规划要求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李欣介绍,开发商的营销部门也不可能同意随便乱加公摊面积,因为得房率低了,房子都不好卖。“如果把房子比做一项产品,开发商就是生产产品和卖货的,只会对销售有利的方向使劲,不可能去干对销售起反作用的事”。
公摊差异从何而来?
为什么不同小区的公摊面积和得房率会不同?我的得房率怎么比别人低这么多?这是许多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实际上,得房率的大小与楼层高低、公共活动区域大小、住宅楼的类型都有关系。“就高层住宅来说,板式楼的得房率通常要高于点式住宅(也称桶楼、塔楼)。”张磊介绍,而楼层越高,公摊面积也会越大,这是由于高层住宅承重墙要承担的压力更大,所以大多数高层住宅的墙体也会比多层或小高层的墙体厚。套与公共建筑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以水平投影面积一半的建筑面积都是共有建筑面积,因此高层住宅楼的公摊面积也就越大。
此外,越高楼层由于居住人数更多,配备的电梯数量也会更多,增加了公摊面积。“一般超高层的房屋因为消防疏散等原因,在规划设计时会增加安全通道的宽度,这也就增加了走廊面积,公摊面积也会随之增加。”张磊表示,此外,设计师思路不一样,房型大小、户型拼接不一样都会造成公摊面积的差别。
每套房子间公摊面积的差异与其所处的城市、区域、小区之间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赵天明解释,因为每栋房子都是独立设计的,甚至同一小区里同面积、同户型的房子,得房率不同也很正常。
举例来说,一个小区的几栋楼中都设计有一个室厅卫套内面积为平方米的户型,即使楼栋之间的层数一样,每层户数一样,楼梯、电梯、楼道等公用面积的设计也一样,户型的公摊面积仍然会不同。
这是因为受到“邻居”的影响。一幢楼户型的邻居是户型,一层户是,而户型大户型(平),属于“大邻居”,按照比例分摊自然会分走更多的公摊面积,分到户型的公摊面积自然就小了。而另一幢楼同样是户型,邻居是户型(平)和户型(平),楼栋户是。“小邻居”分走的公摊面积少,这栋楼的户型自然要承担更多的公摊面积,得房率也就低了。
此外,阳台面积也会影响得房率。张磊告诉经济观察报,根据现行的房屋建筑规范的相关规定,在主体结构内的阳台,按其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全面积;在主体结构外的阳台,则按照按其结构底板水平投影面积计算/面积,这也就是开发商卖方时通常所说的“阳台送一半面积”。而不同结构方式建造的楼栋,结构内、外的划分又有所不同,这又影响到阳台面积的计算,张磊表示。
给公摊面积交物业费合理吗?
在许多购房者看来,在商品房以建筑面积交易的过程中,已经在公摊面积方面支出了一大笔“冤枉钱”,后续物业费还要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收取物业费,公摊面积越大,物业费越多。在住宅寿命期,几十年的积累又是一笔巨额的支出。
政协委员洪洋也在今年两会中提出,住宅物业费按建筑面积收费不合理。他提出疑问:物业公司服务的只是公共面积,而并不入户服务,居民室内卫生和设施维修都由居民自己承担费用,为什么物业收费要包含室内面积?“实际上,公摊面积并不会增加居民缴纳的物业费。”一名物业相关人士陈晴表示,这与物业费的计算方式有关,物业是算“总账”。具体物业费的价格会根据配置的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测算人员工资、物料等等,得出一个项目每年的总费用,然后按照每户的面积比例做费用切分。“在这种计算规则下,即使是不按照建筑面积收取,而按照套内面积收取,每户的占比也不会改变。”陈晴表示。
而在一些以套内面积交易的国家,物业费的计算方式同样是按照比例划分。陈晴介绍,比如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物业费的收取与房产的价值有关,物业公司会根据公用设施多少和其他因素等,从物业价值的.%到.%来收取物业费。
在中国,绝大部分物业费收取都采用“包干制”,即物业公司会把每个项目的人工成本、物耗、能耗、外包、保险等成本算一笔详细的账,再加上一定的利润,通常是“微利”,把总费用除以个月,再除以建筑面积得出的就是物业费的价格,即元/月/平方米。
实际上,想要通过去除公摊面积来减少物业费的支出是不太可行的。首先,如果按照套内面积计算物业费,总包费用不变的情况下,会提高物业费单价,购房者交的物业费并没有减少。李晴表示,其次,目前物业公司基本都处于“微利”运转,利润率通常在个位数。而近年来,人工成本年年都在上涨,物业成本中超过%的成本又都是人工成本。此外,房屋年限越久,维护、养护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一些物业公司的项目甚至亏本运营。
而物业费的上调在现实操作中显然是比较困难的。陈晴介绍。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要想变更物业费,必须经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以及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即物业费上涨需经“双过半”的业主同意后才可以上涨。
“所有的误解都是因为不理解。”李欣感叹,但理解很难。
不仅仅是购房者有疑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便是和商品房公摊直接相关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公摊的完整来源:
住宅设计人员并不能完全清楚公摊面积具体是如何测算的,楼栋公摊面积的差异是怎样产生的;测绘人员也并不知道一些楼栋为何进行这样的规划设计,从而导致测算出来的公摊面积的不尽相同;销售人员任静更是常常“一头雾水”。虽然商品房购销合同中都会注明商品房的套内建筑面积(实得建筑面积)及应合理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但大部分合同中都不会标注出具体是小区的哪些部分,更加不会列出具体演算过程。“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的问题,更无法向客户去解释。”任静表示,在她销售过的项目中,她并不知道项目里纳入公摊面积部位的名称、位置和面积。
也就是说,对公摊的设计、测算环节的专业人员和面向客户的销售人员,“公摊”也是一个谜团,公摊面积始终无法以清晰的面目示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公摊面积发源地的香港早在年就进行了改革,要求地产代理在推销二手住宅和一手新盘时先行提供物业单位的使用面积信息,才可有选择性地提供相关的建筑面积数据。而在中国内地,除了重庆在年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商品房销售以套内建筑面积作为计价依据,其他城市则将附加了公摊的建筑面积沿用至今。
(应受访者要求,李欣、张磊、陈晴、任静为化名)
公摊面积比例,100平方米的房子,套内面积只有一半?公摊怎么“摊”|媒体札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公摊面积比例,100平方米的房子,套内面积只有一半?公摊怎么“摊”|媒体札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