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死刑的存废,两年来首件死刑案定案 台湾死刑存废争议持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死刑的存废,两年来首件死刑案定案 台湾死刑存废争议持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死刑的存废,Death or Alive-——对死刑存废的一些思考
2、死刑的存废,“章莹颖案”后美国恢复死刑执行,死刑存废争论再度复燃
明天我就要上绞刑架了,我要赶在今天把这事说出来,以求灵魂安生——《黑猫》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刑罚,死刑几乎从文明国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在中世纪死刑甚至一度居于刑罚制度的核心。但到了近现代,人权保障被普遍承认为政治文明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如何保障生命权这一最根本的人权日益受到关注,对死刑合理性的探讨的声音也逐渐增多。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最早论述死刑问题的著作——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说起,在梳理前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关于死刑存废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一、贝卡里亚的死刑思想
贝卡里亚是倡导废除死刑的先行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首先追溯了刑罚权的由来。在贝卡里亚看来,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人们必须牺牲一部分自由,牺牲的这一部分自由总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但是无疑每个人都希望牺牲的这一部分越少越好,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如果刑罚超过了保护集存的公共利益这一需要,它本质上就是不公正的。可以看出,贝卡里亚的对于刑罚持一种功利的、限制性的视角。
基于这种视角,贝卡里亚首先对死刑本身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既然国家的成立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自由,那么当国家的法律将杀人行为规定为严重的罪行并应该受到惩罚时,本身也应该坚持规定而不去杀人。他还从“环境塑造人性”的论点出发,提出杀人犯罪与社会环境有着直接联系。既然认为杀人是一种罪行,可国家在禁止公民杀人的同时,自己却“合法杀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死刑本身给人们树立起了一个残暴的榜样,败坏了社会环境、助长了人性的残忍。
贝卡里亚进一步提问,死刑真的能达到刑罚所要实现的效果吗?他对此表示深刻的怀疑。首先,统治者一般采取公开、残酷的手段执行死刑,希望以此震慑所有社会的成员。但死刑的残酷场面反而会让观众感受到罪犯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的渺小无助,从而产生一种怜悯。这容易让民众忽视罪犯所犯的罪行,不利于刑法发挥其行为规范作用。其次,正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死刑的场面只在一瞬间就结束了,虽然能对人造成极大冲击与震撼,但只能起到暂时的威吓作用。而贝卡里亚认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刑罚的威慑力在于持续性,而非暂时的强烈性。因此他主张用劳役或终身劳役替代死刑。最后,死刑威吓效果不可持久。
贝卡里亚在书中写道:“人的心灵就像液体一样,总是顺应着它周围的事物,随着刑场变得日益残酷,这些心灵也变得麻木不仁了。”
他指出,统治者往往把刑罚故意设置成残酷、吓人的手段,其实适用较轻的刑罚就足以达到其威慑社会的效果。如果严酷的刑罚动辄使用,长此以往人们会习以为常,最终人们将找不到有效的方法预防并惩治犯罪。
二、笔者对死刑存废的看法
笔者认为,贝卡里亚生活的时代据我们毕竟有二百多年,当代人在引用他的文字作为探讨当下是否应该废除死刑这一问题的论据时,应当注意到其思想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贝卡里亚处在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作斗争的时代,当时欧洲的广大地区仍然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刑法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还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人权保障机能,罪刑法定原则更没有被广泛接受。因此,当时的刑罚执行不仅由统治者随意决定,诸如示众、虐待至死等残酷刑罚的使用也是极其普遍。因此细究其思想,贝卡里亚并非要禁止一切死刑,他所反对的是当时被滥用的、惨无人道的死刑。当下讨论死刑的存废,必然要从当代的社会现实出发。就笔者个人而言,是支持在我国保留死刑的。
首先,虽然贝卡里亚认为死刑对人的影响是短暂的,但笔者认为,任何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好死不如赖活”的俗语就反映出人们的这种心理,而现实生活中也正是死亡的威胁极大地遏制了人们的犯罪欲望。因此,死刑毫无疑问是具有震慑作用的,它有利于刑法规制人们的行为。
其次,死刑之所以会引发旁观者怜悯,除了人天生具备“恻隐之心”以外,更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历史上与死刑相关的法律制度大多极不合理:统治者制定的刑法往往异常苛刻,比如古希腊的《德拉古法典》,连盗窃蔬菜和犯懒惰罪都要处死;执行死刑的手段如斩首、绞刑、凌迟等,也往往是公开的、极其残酷的。这就导致很多死刑犯其实受了无妄之灾,难免不被民众同情。而在现代社会,不滥杀已经成为死刑适用的制导精神,死刑执行的过程不再公开,方式也经过了重大改革,人道性得到了极大保障。人们尽管仍然可能对死刑犯抱有惋惜之情,但不会引发对社会制度和法秩序的强烈矛盾。
而且,贝卡里亚自己也提出了“刑罚与犯罪相对称”的原则,认为对公共利益危害越大的犯罪,制止犯罪的手段也应该越强力,这一原则被现代各国的刑法广泛吸收,从这个逻辑出发,对一些罪大恶极的罪犯处以死刑是十分正当的。年, 岁的杀手布雷维克使用自动武器进行扫射,在挪威于特岛血洗了一个青少年夏令营地,共造成 人死亡。对于这种犯罪,除了死刑以外,还有哪种刑罚能予以适当且公正的处罚呢?以不人道、残暴的名义否定死刑,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从本质上说,死刑是人民为了惩治一个极大的恶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个较小的恶。极端残忍的罪犯已经在极大程度上侵犯了全体人民的权益,若对他们不处以死刑,既没有考虑被害人的利益,更没有考虑整体社会正义和公众心理,这才是最大的不人道。
最后需要指出,死刑存废与某国的人权保障力度或文明程度并无必然联系。近年来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人权的幌子,质疑我国保留死刑是对人权保护力度不够的表现。且不用说俄罗斯、美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均在法律上较为全面地保留了死刑,广大穆斯林国家更是坚决反对废止死刑,即使是在人权学说的策源地欧洲,《欧洲人权公约》的第二条也规定:任何人的生存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得故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但是,法院依法对他所犯的罪刑定罪并付诸执行的除外。”作为法律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死刑存废不是“一刀切”的问题,而需要根据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综合衡量。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性质恶劣的暴力、杀人案件数量不容小觑,整体的犯罪状况并不乐观,保留死刑十分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而如果采取相反的做法——用死刑的废止或者死刑的放弃适用来促进社会向文明和先进状态发展,则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民众的法律观念、社会管理手段都会受到挑战。至于什么时候废除死刑,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在我国发展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鲜有残忍暴力犯罪发生的社会阶段之时再做商榷。
当然,虽然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贝卡里亚的主张而废除死刑,但他的思想仍然在当代的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合理吸收。随着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逐步和平化,联合国在推动废止死刑方面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制定国际公约、召开相关会议等形式推动保留并适用死刑较多的国家限制和减少死刑。中国也在这一国际大环境下自觉、积极地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在历次的刑法修订中,死刑罪名数量在总体上是不断减少的,从最多时的个逐步减少到目前的个。同时,死刑的适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时不满周岁者、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审判时已满周岁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均不适用死刑。而在死刑执行程序中,立即执行的须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缓的可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执行命令也须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由此看来,我国死刑的适用是愈发慎重的,通过合理的程序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死刑的误判和滥用问题。
归根结底,死刑存废不是一个单纯的刑法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死刑与犯罪率的提高或降低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是一个既难证实也难以证伪的社会问题。关于死刑存废的问题可以有诸多不同意见存在,但笔者认为,问题的讨论必须脱离空谈,从中国的实际问题出发,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的立场。这样,法律才能既考虑民意,又超越民众的偏见;既维护广大人民的人权,又不落入脱离社会现实、一味空谈人权的窠臼。
“章莹颖案”后美国恢复死刑执行,死刑存废争论再度复燃作者 | 楚若冰
据美国时代周刊、等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司法部于日宣布,联邦政府将恢复对死刑的执行。这将是自年以来,联邦政府时隔近年来首次恢复执行死刑。对此,美国许多反对死刑的人士表示了谴责,认为这是美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重大倒退。
年月,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法院外的反死刑示威
“这件事令人痛苦,”代表三名联邦死囚的首席辩护律师玛德琳·科恩说。“特朗普政府一向鲁莽行事,这次也不例外。”
事实上,联邦政府早在去年月就确定了对这名儿童杀人犯的死刑执行日期。美国司法部长威廉·巴尔周四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这名囚犯是“最严重的罪犯”,他说,“我们欠受害者及其家属一个交代,我们有责任履行美国司法制度的判决。”
美国死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至少有名联邦囚犯被判死刑却未被执行,其中包括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袭击者焦哈尔·察尔纳耶夫和一名“白人至上主义者”迪伦·鲁夫,鲁夫于年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一座教堂枪杀了名黑人居民。
联邦政府上一次执行死刑是在年,一名罪犯路易斯·琼斯在强奸并杀害了一名岁的士兵后,被执行注射死刑。
许多反对死刑的人士表示,他们对司法部的声明感到失望,但并不感到震惊,因为特朗普总统一直公开支持死刑。去年,一名枪手在匹兹堡的一个犹太教堂杀害了人。特朗普曾在推特上公开表示,肇事者“应该付出终极代价,死刑应在美国被广泛执行”。
在章莹颖案中,凶手为何未被判处死刑?
近些年来,死刑的判决和执行确实在美国越来越少,甚至近乎绝迹,而章莹颖案也因凶手最终只被判处终身监禁而非死刑这一终极处罚引发了舆论的广泛争议。
联邦政府恢复死刑执行这一消息,让人确实很难不联想到天前才刚刚结束判决的章莹颖一案。当地时间月日下午,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利亚联邦法院法官宣布,由于陪审团无法达成一致判决,被告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消息一出,许多人对于凶手克里斯滕森没有被判死刑这一终极惩罚表示了失望。
尽管在这之前,不少人抨击章莹颖案历时长达天的判决拖得太久,然而现在,大家却认为章案的判决早了天。大量网友纷纷在微博留言:“为什么要等到章莹颖案审判后才恢复死刑?”
#美国将恢复死刑#微博下的网友评论
但是,如果章莹颖一案延迟到今天进行审判,情况真的会变得不一样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事实上,即使联邦政府在章莹颖案宣判前就宣布恢复死刑的执行,很大程度上并不会对章案的判决产生多少影响。草率将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是对美国司法体制的一种“误读”。
要弄清楚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开“死刑判决”和“死刑执行”两个概念。在美国,即使是在没有废除死刑的州,被真正执行死刑的人数也只是死刑判决中的少数。并且,美国联邦政府并未废除死刑,只是在死刑的执行上经历了接近年的停滞。而章莹颖一案,则是在判决阶段就没能达成对凶手进行死刑的裁决。
章莹颖一案的庭审现场,图作者:
此外,不少人认为,因为章莹颖一案是在已经废除死刑的伊利诺伊州进行审理,所以凶手才能逃脱死刑的制裁。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美国的法院实际上分为两大独立的系统,即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
在伊利诺伊州,被废除死刑的是伊利诺伊州的州立法院,而章莹颖一案的主审法院——伊利诺伊州皮奥利亚联邦法院,其实隶属于并未废除死刑的联邦法院系统,也就因此仍保留有死刑判决的权力。
章莹颖一案并非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是因为伊利诺伊州废除死刑,导致罪大恶极的凶手最终未被死刑制裁。事实上,尽管章案主审法院有权判决死刑,但因为在审理环节中有名陪审团成员反对死刑判决,杀害章莹颖的凶手克里斯滕森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
陪审团制度与美国的判决
事实上,近些年来废除死刑早已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趋势,它被广泛理解为国家文明进步的象征。这也导致了即使是在保留死刑的国家或地区,法院对于死刑的判决也变得越来越审慎。
年月日,在纪念“世界反对死刑日”时,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介绍道:“今天,已有个国家废除了死刑或是暂停了死刑的使用。”在欧美几乎所有国家都废除了死刑的大背景下,美国事实上是唯一没有完全废除死刑的西方国家。在联邦法院系统,死刑一直被保留。而在州立法院系统中,截至目前,在全美个州中也仍有个州保留了死刑。
美国废除死刑各州示意图,绿色为保留死刑的州
但即使是在保留死刑的各州立法院及联邦法院系统中,想要完成“死刑判决”也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在种种导致美国死刑判决困难的因素中,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被公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在死刑案件中,死刑裁决只有由名陪审团成员组成的陪审团完全达成一致后才能做出。为了避免赋予法官过大权力,法官被规定并没有判处死刑的权力。
让个背景、价值观完全不同的陪审员同时做出死刑裁决,难度可想而知。
以陪审团制度为题材的电影《十二怒汉》剧照
有关美国陪审团制度利弊的探讨从未停止过,在肯定陪审团制度对于民主制度和司法独立的保障之外,一致裁决的苛刻要求也使得这一制度因低效、不专业及对于犯罪的放纵而广受质疑。
除此之外,即使在陪审团艰难完成了对死刑的“判决”后,在美国,对于死刑的“执行”往往会被一再拖延,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有可能。
美国法律规定死刑犯拥有上诉的权利。一般来说,在被判决死刑后,被告可以进行多达三轮的上诉程序,他们可以一路上诉到最高法院要求“翻案”。在上诉之后,漫长的重审和复核程序往往使得死刑的执行变得遥遥无期。
此外,美国死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从年开始共有名死刑犯通过上诉成功免于死刑。其中,章莹颖一案所在的伊利诺伊州中,逃脱死刑执行的死刑犯最多,共有人。这些都解释了为何近些年来美国真正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寥寥无几。
美国死刑信息中心提供图表:显示了年以来免于死刑执行的案例分布
美国死刑的废存之争
美国的死刑之争由来已久,历史上也曾有过多次废除死刑后又恢复的波折。由于大众对于死刑是否剥夺人权等问题的激烈争论,在年时美国联邦政府曾暂停了死刑在所有法院的判决。但随着犯罪率的上升以及不少保守主义拥护者的不断施压,联邦政府在年又恢复了部分州的死刑。
有关死刑的争议也与美国的党派之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许多人把特朗普的当权视作美国死刑复苏的起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副主任约瑟琳·基利表示:“年,绝大多数共和党人(%)表示支持死刑,而%的民主党人表示支持死刑。两党在死刑问题的分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这一次,随着特朗普政府宣布恢复死刑执行的消息,许多民主党人士纷纷表示抗议,要求美国追随其他西方国家的脚步废除死刑。几位将参加年总统大选的民主党候选人纷纷发推表达了对特朗普政府的谴责。伯尼·桑德斯说:“世界上的暴力已经够多了,政府不应该火上浇油。当如果我当选总统,我将废除死刑。”而卡马拉·哈里斯则表示:“死刑是不道德且有重大缺陷的,太多无辜的人曾被处决,我们应当废除死刑而不是恢复死刑。”
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来看,近年来美国民众对死刑的支持也一直呈下降状态。盖洛普()的数据显示,截至年,有%的人支持,%的人反对。这一数字低于年创下的%的支持率和%的反对率。
盖洛普的调查显示,从年以来,美国民众对于死刑的支持持续下降
那么,在美国,支持保留死刑和废除死刑的两派究竟都持有怎样的论点呢?
在死刑的赞成者们看来,对于许多罪大恶极的罪犯而言,只有最终极的惩罚,即剥夺他们的生命才足以对这些罪犯所伤害的受害者及其家属伸张正义并带来慰藉。许多被判死刑的被告也是因为伤害了一条甚至数条人命,恶魔们不需要仁慈,“以命抵命”再公平不过。
在许多人看来,若不判决死刑,而是对罪犯处以终身监禁等其他刑罚,会造成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现今,美国约有万犯人被处以终身监禁。占到了全世界终身监禁犯人的%。罪大恶极的犯人却可以在监狱内吃饱穿暖,生病也会得到及时救助,这在许多民众看来是“比流浪汉还要舒服百倍的日子”。
此外,许多人仍相信只有死刑可以对那些潜在的罪犯起到足够大的威慑力和警示作用。在所有的刑罚中,死刑被广泛认为可以对严重罪行起到最大威慑力。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目前并没有科学的证据来证实死刑的威慑力比终身监禁大,有研究表明,在废除死刑后一些地区的谋杀率有所下降,在美国执行死刑最多的州谋杀率反倒最高。尽管这些研究无法证明死刑废除和谋杀率下降是否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大多数民众已经开始怀疑死刑的威慑力是否真的如预期那般有效。
并且,与“不放过一个坏人”观点相反的是,美国的人权至上主义要求社会秩序维护让步于人权保障,“不冤枉一个好人”在美国人眼中是至关重要的。著名的“辛普森案”就体现了美国的疑罪从无观点。死刑的不可逆导致它不具有容错率,也就使得冤假错案无从挽回。事实上,根据死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死囚的无罪开释人数近年来有所增加。自年以来,已有名死囚被证明无罪。
在美国死刑案件要花费巨额成本,甚至是终身监禁花费的倍。据联邦政府数据显示,美国一个案件从死刑判决到执行,平均花费会达到万美元以上。死刑绝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干净利落且经济快速。
此外,死刑判决中的种族歧视问题也使得美国的死刑判决广受质疑。有研究显示,在对谋杀案的死刑判决中,%的案件涉及谋杀白人受害者,尽管黑人和白人成为谋杀受害者的可能性差不多,种族歧视让美国死刑判决中的公正性无法被确保。
对于死刑的争议,其实远不止上文所提及的种种质疑,想要在大众中达成对死刑的一致意见,美国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预见的是,对于死刑的种种争议在短期内不会消失,而是会一直作为美国公共话语范围内的重要议题之一被不断讨论。
尽管我们无法在今天对于死刑的废存与否给出最完美的答案,有关死刑的争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该偏离其根本诉求,死刑的留存始终应该服务于美国的司法正义,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权之间找到平衡。死刑,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不该成为政治家们权力博弈的一个工具。
参考文献:
撰文:楚若冰
编辑:余雅琴
校对:薛京宁
两年来首件死刑案定案 台湾死刑存废争议持续中新社北京月日电 (记者 张晓曦)台湾男子翁仁贤三年前除夕夜烧死父母亲友,造成六死四伤,台“最高法院”日判处其死刑定案,这也是两年来台湾首件死刑定案案件。一时间,有关死刑废存的问题再度在台湾社会引发争议。
综合中央社、《联合报》等台湾媒体报道,翁仁贤因对父母、兄长积怨多年,于年月日在桃园市龙潭区自家,趁父母及亲友共人吃年夜饭时,持汽油冲进屋内纵火,造成父、母、侄子、侄女、侄媳及看护共六人死亡,另四人灼伤。
台“最高法院”认为,翁仁贤所为符合“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指的“最严重的犯罪”,手段极为残忍毒辣,造成遗属无法弥补的痛苦及伤害,也使幸存被害人或其他家属迄今仍生活于悲愤中。
“最高法院”也审酌,翁仁贤自始至终无悔悟之心,犯后言词充满报复之意,经鉴定已难再教化或无回归社会的可能性,斟酌再三,仍判处其死刑,并褫夺公权终身,以维护法治、伦理制度。
翁仁贤家属也强调,对他们而言,每次开庭都是伤害,请求法官判翁仁贤死刑,并尽速枪决伏法。
有关死刑存废的问题,一直以来在台湾社会引发讨论。台湾公共电视于今年推出的热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内容也涉及到死刑案。本月日,台湾铁路警察李承翰因公殉职,也引发对于台湾是否有条件废除死刑的探讨。
有台媒认为,在司法改革声浪中,是否废除死刑一直是争议话题,主要原因是台湾的无期徒刑不能彰显司法公义。如废除死刑,受害者家属的心理创伤难以安抚;对死刑坚持、执行,是保障民众安全的重要防线。
不过,也有反对死刑者认为,执行死刑无法阻止悲剧发生,对加害者宣判死刑只是“以暴制暴”,不能发挥教化和矫正人心的功能。
目前,台湾的法律仍保留有死刑刑罚。但在年至年期间,因时任台“法务部”部长不签署“行刑令”,曾暂停执行死刑,年月日重启执行。年政党轮替后,民进党当局暂停执行死刑两年,年月日再度重启。
台湾真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吴景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抚平家属的心理创伤,也让凶手付出犯罪后的代价,终身监禁或许是解决方法之一,但能否落实以及社会是否能凝聚共识,或许是台湾下一步司法改革应该检视的问题。(完)
死刑的存废,两年来首件死刑案定案 台湾死刑存废争议持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死刑的存废,两年来首件死刑案定案 台湾死刑存废争议持续、死刑的存废,两年来首件死刑案定案 台湾死刑存废争议持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